宁波市成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2018-09-26

来源:乡村振兴研学联盟

       一个地区的终身教育要直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要有独到之处。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宁波市乡镇成人学校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四十年。多年来,宁波市建立了以市成人学校为龙头的四级成人教育网络体系,并由此探索出一条别样的路子。一位长期从事终身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说出了这样一首顺口溜:

        杨梅葡萄草莓红(枫),

        茶叶丝竹鱼蟹黄(花梨)。

        蕃茄雷笋桃蔬青(瓷),

        鹅蛋土鸡茭兔白(枇杷)。

        小吃渔业高山雪(菜),

        阿姨缝纫民宿香(榧)。

        学习家庭一路游(学),

        非遗文化来助产(业)。

         ……

       这大概就是宁波市成人学校振兴乡村发展的具体写照吧。

       一所成校,一个品牌,一个产业

       “乡村振兴”是当下国家发展农村的重要战略,作为乡镇成人学校,服务乡村经济振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宁波市成人教育学校的引领与辐射带动下,各乡镇成校紧紧围绕“推广一项技术、开发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发展基调,做出了许多创造性成绩,培育了一批农村专业大户,帮助困难农户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镇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也是“宁波帮”商人的起源地,在这样一个海边小城,镇海区澥浦成人学校硬是培育了知名家政服务品牌——“海田阿姨”。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建立了自己的培训标准(形成了标准60项,其中国标16项、校标44项),通过合作培训、品牌输出,强化就业服务跟踪考核。原本无所事事的农村妇女,变成了就业市场的抢手货,变成了能创造出超亿元的产业人群,仅本区就有“海田阿姨”家政服务人员2000多人。每每说起这个家政品牌,作为宁波市名校长的吴戏贤老校长总是十分激动,这个项目经验已在省内外推广,包括四川巴中县在内的40多个地方的成校过来取经学习。“海田阿姨”作为浙江省组织部门《和村三十六法》之一,2012年被中组部门党员教育中心列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精品教材,在全国公开发行。

       宁海县力洋镇也有一群这样的妇女,因家庭牵累或没有一技之长而只能留守在家,总人数占全镇女性劳动力总数的70%,约有7000人。力洋镇成人学校因地制宜,开展了“力洋缝纫”品牌培训,形成了“培训—就业—创业—再培训”模式,实现了留守妇女的充分就业。宁波迷梦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娟珍曾经对正在准备服装缝纫工考核的学员表示,“今天考试后,明天全部来上班。”参加缝纫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结业的近3000名留守妇女,已全部实现就业。形成学校的培训班开到哪里,企业的加工点就开到哪里,服装加工产业就延伸到哪里的局面。针针线线织成留守妇女璀璨人生。

       在宁波市奉化区的一个山区乡镇,也是著名作家巴人的故乡——大堰,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乡镇,大堰镇成人学校把服务山村振兴的眼光放在了农副产品与观光农业的品牌建设上,并成功创建了“一路上”品牌。学校通过优良品种引进与技术改良的实验及观光农业产业的培育,开发了20多门课程;通过“倒逼、跟踪、基地和顶层设计”等培训形式,培育了一批现代科技型农民;通过实施“采、观、购、品、游”等农业观光服务,使农村产业从传统种植业向生态、有机、立体和无公害农业转型。形成了“资源利用类、农副产品类、旅游服务类和文化传播类”四大类系列品牌,有可岚牌白茶、珺彦牌玫瑰酱、稷之源菜籽油、紫蕃薯、小京生、牛肉等近百种“一路上”大堰品牌,35家农家客栈统一注册“一路上”商标,一个“高山果蔬产地、生态养生宝地、运动休闲基地”基本形成,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最美乡愁小镇”之称。

       一组培训工程,带动了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宁波市教育部门依托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对接乡村振兴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精准开展各类农民技能培训,助力农民致富、服务农业产业发展。

       实施“优秀农民上高校计划”。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宁波市持续关注农民培训。早在2003年,宁波市每年选拔200名优秀农民上高校进行免费培训,到今年,全市累计组织瓜菜高效生产技术、水产品养殖等农民高级研修班54期,开办花卉苗木等专业13个,共选送2098名优秀农民进高校。培训之后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带动周边农户致富、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头人。

       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宁波市各级各类成人学校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农村预备劳动力、农民素质提升等培训,成为服务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象山县推出了县级农产品经纪人、农村电工、农机修理工、农机操作手、农机驾驶等培训项目,3年来累计培训7000多人。余姚市牟山镇成人学校开办“农民夜校”,通过菜单式课程,送教到村,3年来培训了3700多个新型职业农民,考证人数达到2200多人,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成了农家乐、水产养殖、果蔬种植的领头雁。慈溪市开展“三教合一”全时空农民培训模式,采用“院校+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运作,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浙江省等主要领导对成果做了批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印尼召开的“社区学习中心国际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实施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上个世纪90年代,宁波市就广泛开展“双证制”成人高中学历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政策,明确了市、县(市)区有关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经费渠道及招生、验印、考核等职责。大力开展外来务工人员、退役士兵等学文化、学技能的“双证书”培训。近5年,全市共累计完成4万名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扩大了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覆盖面,延长了城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一所成校,带动了一个特色小镇发展

      宁波市成人教育学校联合乡镇成人学校共同组建“宁波市成教协同发展联盟”,依托甬派科研培育中心,推动乡镇成校内涵发展,增强农村成人教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实现了成人学校带动特色小镇发展的新格局。

       奉化区莼湖镇成人学校围绕特色小镇建设,主动调整培训结构,分类开设培训课程,转变培训学习方式,丰富培训教学形式;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成功地在渔业养殖、休闲渔业和海湾休闲旅游等方面为渔民提供了示范、引领榜样;帮助了部分传统渔民转型海洋休闲旅游服务人员,走出了一条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成功地推进了海洋渔业小镇产业链提升。

       宁海县前童镇是宁波市有名的古镇,该镇成人学校大打古镇旅游这张牌。成校为了带动旅游古镇发展,重整服务旅游古镇的民生、经济、文化等发展目标;重构服务旅游古镇的课程建设,开展了古镇解说员培训、古镇农家乐培训、特色行业培训(包括古镇三宝、三雕、五匠)、村民保护古镇文物培训和古镇旅游日等5项专题培训,几年来共培训了6500人次,使古镇从“没啥好看”到“故事很多”;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使古镇从“有吃有住”到“好玩能学”;协助政府部门营造古镇的生态环境,使古镇从“缺乏规划”到“协同发展”。目前,前童古镇真正走上了“青山绿水”式发展模式。目前,又在强化“一民宿一特色”,在住、吃基础上突出玩和学,在生态、乡愁、人文上做足文章,使旅游经济不再是“过路经济”,而是变成了“回头经济”。

       成人学校的“有心助农”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无意之作”

       乡村振兴除了产业振兴外,也同样离不开文化振兴。宁波市各级各类成人学校重视文化建设,全市共有7000多家社区民间学习组织,被授予“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城市”。家庭学习点是文化传承的最小落脚点。慈溪市创建了1000多个家庭学习点,投入经费150万元。每年开展戏曲、健身、读书读报、致富经验交流等各类活动达4万余次,惠及群众近40万人次,该项目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

       创建工作室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力。慈溪观海卫社区教育学院的“卫文化”研究所,慈溪匡堰成人学校的青瓷文化工作室、青瓷文化体验馆和青瓷研究所,镇海澥浦成人学校的农民画专业合作社及在郑氏十七房景区开设的农民画美术馆,慈溪古塘街道社区学院的“老虎鞋”制作工艺传承基地。慈溪坎墩成人学校成立戏曲工作室,深入群众探索市场,采取“周末沙龙”“主题演出”“百场戏下农村”等常态化演出,经费以“政府买单、街道补贴、群众邀约、公益回馈”四种渠道为主。

       编制课程教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如慈溪观海卫社区学院编印了与卫文化相关的教材18本,发放1.8万册。余姚社区学院编印了《余姚四先贤》一套4本,发行到中小学和社区,作为学生、市民的阅读课本。全市各类特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教材超过100本,发行3万余册,形成了300多门特色课程。

       在市级成人学校的引领带动下,宁波各乡镇成人学校通过项目引领、资源统筹、培训创新,实现了“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

        找对项目:示范带动教育培训的关键

       乡镇成人学校把培训和生产紧密结合,许多成校在开发项目带动培训上都十分精准,使农科教结合项目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江北区慈城镇成人学校根据当地毛竹林业资源的特点,利用当地毛竹资源,成立爱心竹编专业合作社,建立毛竹编织培训加工基地,聘请技术专家,组织编著教材50多种,拓展毛竹产品市场,初步形成毛竹制品产业链,使当地被征地农民、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有了就业增收门路。实现了翠竹编就农民幸福之路。

       慈溪市龙山镇成人学校通过家庭农场项目培育,带动果蔬和獭兔养殖户的培训与教学。其中,优质獭兔饲养技术培训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培训项目在示范农场基础上,同时向宁波大市200个农户推广,增收约1500万元,成了全国各地示范农场。

        用对方式:田间课堂切中农民培训脉搏

       乡镇成人学校本着“农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的宗旨,积极创新载体、开拓新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要求,推广新技术,传授新知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宁海县胡陈乡成人学校探索了适合农民实际的现场示范为主的田间课堂,邀请省内外农业技术专家和本地土专家进行现场示范指导,对农民现场传导、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还实施分层培训为主的移动课堂、交流研讨为主的网络课堂、送教到户为主的VIP课堂,重点围绕水蜜桃种植的“五大关键技术”开展培训;学校根据全乡桃农的不同经验知识层次,设立高级研修班—中级进修班—初级入门班等三个层次的班级,安排不同层次的讲课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分段式培训、操作性培训、参与式培训。

       同样,宁海县一市镇成人学校、海曙区石碶街道成人学校等实施对特色农产品的田间课堂、应季培训、示范引领等培训模式,吸引农户主动参与培训项目;通过田间课堂,对农民实施果蔬、水稻、水产等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实施全程跟踪、专家入户、团队自助等服务形式,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找对能人:让农民看到培训前景

       农村能人都是本乡农民的精英,善于抓住机遇,学习刻苦,富于创造与实干的农民,是科技示范户、科技致富能手。在农村,能人效应十分明显。宁波市的乡镇成人学校善于抓住能人的示范效应,利用“能人带动”模式开展培训,采取深入田头和课堂集中上课的形式,重视沟通、示范、教育、培训等农村活动, 以利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肥料运筹、病虫害防治、经营与管理等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实实在在打造品牌为农民致富服务。如宁海县胡陈乡成人学校就建有一支能人队伍。

       奉化市各成人学校针对地方区域经济特点,以特色培训为纽带,提高融合对接能力,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西部丘陵的溪口镇成人学校依托雷竹基地,大力开展雷竹夏秋季出笋技术研究与推广;南部平原的尚田镇成人学校依托气候土壤优势,大力实施“科教兴莓、草莓兴农”战略;西北部城郊的萧王庙成人学校依托农家乐旅游,创新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所有项目,产业能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成人学校一支兼职师资队伍的生力军。让农民身边的能人参与培训、指导、示范,促进了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加对内容:注重乡村的文化振兴

       宁波市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思路,由宁波市成人学校牵头联合行业、企业、高校组建了宁波市文化创意产学研发展联盟,引领“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提文化”的发展路子。

       注重文化传承与产业开发的结合。宁海一市成人学校协助镇政府部门,把糅(一种小吃食物)文化做成了一个产业园,总投资额4500万元。产业园整合糅风俗和旅游资源,打造富有文化感召力的乡村度假地。慈溪的两所成人学校开展“老虎鞋”展示活动,为提高“老虎鞋”知名度,与中国美院进行合作,开发社区新的“老虎鞋”,把产品进入商场,形成了非遗“老虎鞋”设计、开发、制作、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强镇的结合。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象山爵溪、鄞州咸祥等成人学校积极发挥学校在终身教育方面的优势,协助镇(街道)政府工作,坚持走文化强镇之路。象山爵溪成人学校在打造海洋文化、针织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鄞州咸祥成人学校通过大嵩戏曲、大嵩石文化等推广,为文化强镇打开了一个良好局面。

       注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宁波市的乡镇成人学校积极开展特色地方文化传承活动。如奉化尚田成人学校推进的布龙文化,宁海县前童成人学校、海曙区鄞江成人学校协助推进的庙会文化,慈溪市长河成人学校推广的草编文化,慈溪市桥头、匡堰成人学校推进的上林湖青瓷文化,北仑区小港成人学校组织的“老虎鞋”制作、剪纸艺术,慈溪崇寿成人学校依托“围垦文化”,把农村的“五水共治”有机融入到里面。

       地方政府在终身教育发展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宁波市对此曾有争论,答案也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宁波市在完善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学校协同的终身教育管理体制上迈出了一大步,建立起平台化引领、项目化推进、市场化经营的培训服务机制,并成功走出了“政府主导、市级成校引领、多方统筹协调”的终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子,借终身教育发展之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统筹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宁波市为加快乡村振兴,打出了政策“组合拳”。

       2003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涉农专业学生实施免费的职业教育政策,重点为农村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有知识、敢创新的新生代力量。这一年,宁波市开始实施“优秀农民上高校计划”,组织瓜菜高效生产技术、水产品养殖等农民高级研修班54期,开办花卉苗木等专业13个,共选送2098名优秀农民进高校。培训之后的优秀农民成了带动周边农户致富、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头人。

       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岗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展农村后备劳动力和青年农民战略性培训。推行一至两年的免费劳动预备制正规职业技能教育,农村青年劳动力学历教育每年超过5000人次。

       2006年,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快培养农村实用技能人才。

       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实施意见》,实施企业职工培训项目,每年拨专款1500万元用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生产一线工人培训补贴。

       2009年,出台了《关于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各县(市)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双证制”教育培训,同时确保经费投入,经费列入本地财政年度预算。

      2014年,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吹响了依法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的“号角”。

        统筹协调

       强调统筹规划。宁波市政府部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终身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统筹安排,促进终身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由21个政府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重大政策问题,统筹、协调、指导和推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工作。在各部门协同下,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退役士兵等“双证书”培训。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跟进,社区参与”的工作机制。

       统筹招标培训。政府各部门协同推进企业职工培训招标,各乡镇成人学校、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职工招标项目,近5年来,每年有60所成人学校、社区学院参与40个培训项目的招标,共完成50.5万人次的培训任务,发放培训补助1300余万元。

       统筹经费。在制度保障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仅2011年,宁波市共投入1.58亿元经费用于成人继续教育。全市各地普遍建立了终身教育专项经费制度,各县(市)区户籍人口的年人均终身教育经费最高标准达到10元,最低则在4元以上。

        统筹资源

       完善四级机构。全市形成了以宁波市成人教育学校为龙头辐射的,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终身教育网络,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推进项目建设。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实施了省、市级示范性成校—市级高标准成校—市级特色发展成校的评估推进工作,使全市成校硬件、软件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全面提升了服务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当前,宁波市正在全面推进终身教育的品牌项目、实验项目、教育助农项目、农科教项目建设,发动全市成人学校、社区学院参与,提升服务能力。

       强化师资建设。近年来,宁波市每年组织全市成校教师技能比武,不断提高成校教师的基本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组织开展全大市成人学校校长培训,涌现出许多优秀代表,如宁海县力洋镇成人校长王可红、原镇海区蟹浦镇成人学校校长吴戏贤等为宁波市名校长,宁海县一市成校校长刘文斐更是被农民们认可为“致富带头人”,是农户眼中的“宝贝式”人物。同时,还通过举办“骨干研修班”、专家带徒、挂职研修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批宁波成人教育带头人与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市的终身教育一直致力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致力于服务农民技能培训,致力于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宁波,这座蓝天下、碧海边的城市,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将更好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宁波终身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宁波市成人学校校长 王阳 宁波市教科所 杨飞)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18日第12版 版名:教育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