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坛石镇定家坞村唱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2021-05-31

近日,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区公路,笔者来到坛石镇定家坞村。山区空气异常清新,宛如进入一个天然氧吧,满目翠绿的竹林和杉树成片,下面长着黄精、白及等中药材。而这些中药材,让当地村民收获“财富”。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中药材

定家坞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村庄距离市区28公里,到坛石镇集镇6公里。以前,定家坞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582户低收入农户就有45户,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多数村民在外打工,不少田地荒废。

“我们村山多地少,种植水稻效益低。受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因素的限制,办工厂对于我们村来说尤为困难,村里只能另寻出路‘造血’。”2017年,王嗣善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他发现村里土壤肥沃、水质清澈,山上和路边黄精、前胡、金银花等野生中药材很多,而黄精正是我市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的品种。

王嗣善邀请市农业农村局、中药材产业协会的专家来村里进行土壤调查。检测结果显示,土壤十分适合种植中药材。2019年,在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该村结合扶贫项目实施,连片开发了105亩黄精种植基地。

“连片开发后,村集体把中药材黄精种植基地转包给个体经营管理,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低收入农户增收。”王嗣善介绍。村集体经济每年可获13万余元的收入,流转土地的农户每亩获得500元的租金,平时雇用当地村民除草、施肥,每年为低收入农户增收15万余元。

据测算,黄精需种植4年才可以采挖,每亩黄精的成本约2万元,以目前每亩2000公斤的产量、市场价每公斤20元计算,可实现每亩产值4万元,每亩可获利2万元。如今,基地的黄精长势喜人。

在该村鸭垄山塘水库下游百余米处,绿油油一片正是40亩的白及基地。该村将紧抓“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活动契机,在市委组织部的牵线与绍兴市柯桥区的帮助下,实施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致富项目,由上市企业三力士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白及基地。该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2万元。

今年3月,定家坞村被评为江山市中药材特色村。“留下会生蛋的‘母鸡’,孵化出更多的‘蛋’。”王嗣善形象地说,通过经济发达地区部门企业的帮扶,持续增强“造血”能力,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3万余元增长到2020年的26万余元。

乡贤助力 村庄面貌大变样

过去,定家坞村因地处大山深处,与外界相通的只有一条宽2米的泥路。每逢下雨天,车辆无法通行,村民的毛竹、松树等无法外销,出行基本也只能靠双脚,特别不方便。村民迫切希望解决出行难的问题。

村干部及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12年开始,村民自发进行捐款修路。其中最大一笔是乡贤王天荣捐资的20万元。“村民捐一些,再加上政府补助,渐渐解决了‘出行难’问题。”王嗣善介绍,通过多年努力,修了6条水泥路将各个自然村连接起来,大大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年,村里又改造两条道路,为消除安全隐患,3公里的康庄公路从原有的3.5米拓宽至5.5米,目前工程进度已完成一半,郭丰至定家坞的2.5公里联村公路改造提升正在实施。

村庄的变化离不开乡贤的鼎力支持。“2017年国庆节期间,乡贤回家开会却没有个像样的会议室。”王嗣善感慨地说,当时,由于老办公楼漏水,座谈会只能在贺村镇办幼儿园的乡贤那里召开。会上,乡贤达成共识,建立了乡贤群。2017年以来,乡贤共为村里捐款30多万元。

2018年,借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里兴建崭新的村文化礼堂。如今,这幢集办公、文化娱乐设施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楼投入使用,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此外,村里盘活原有山塘资源,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流转承包,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益。

王嗣善介绍,除了发展中药材产业,村里还引导村民发展电商产业,推销农家粽子、烧酒等农特产品,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作者:周金 何伟玲